2024年7月3日下午,新葡的京集团8814“红色物流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9人,在新葡的京集团8814党委副书记(副院长)马仕锦的带领下,奔赴苏州市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与李强纪念馆调研学习。实践团队通过追溯“红色物流”的辉煌历程,挖掘物流行业背后的党建力量,探索物流行业发展的新活力与新动力。
沙家浜芦苇荡,红色物流精神熠熠生辉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丰富的史料,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,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缓缓铺展在世人面前,其中蕴含的红色物流精神,尤为引人注目。“芦荡火种,鱼水情深”——既是那段历史军民情谊的代表,又是物流精神的具象表征。只见革命的小船穿梭在隐蔽性极高的芦苇荡中为新四军运送着粮食、物资,或进行战略转移,就是这样简陋的运输工具,在聪慧的军民手中化作了战胜敌人的利器,展现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“红色物流”的顽强生命力。这样的场景令实践团成员印象深刻,不仅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艰辛,更让成员深刻体会到“红色物流”背后蕴含的勇气与智慧。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,新四军和民兵们凭借着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,确保物资的安全送达,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先辈智慧勇,精神永传承。李强纪念馆内,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展览通过文字、图片、实物及多媒体展示,全方位再现了李强同志的一生,纵横文坛、化工、无线电、工业、战略、贸易、金融、外交各方面,且成为“红色物流”的先驱,做出了非凡的贡献。他的人生传奇被拍成了电影,他就是革命影片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的主角李侠的原型。
李强原名曾培洪,他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“名门望族”,家庭条件优越,原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,但他出生于一个动荡的时代,深知国家的苦难和民族的危机,立志投身革命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本为土木工程专业出生,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,他没有学过化学,却通过刻苦钻研,研制出炸药和手榴弹等武器,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。在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交锋中,中国共产党急需无线电台,周总理找到他,请求他制造一台短波电台。他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努力学习和研究,终于制造出了短波电台。且这部电台比国民党使用的电台还要先进,且体量不大,传讯速度却更快,我党得到情报的速度远超国民党军队。后来,他又成功研制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无线电秘密收发报机,为党建立隐蔽联络渠道提供了重要保障。为了躲避国民党截获我党的信号能及时将信息送出去,他还学会了打“游击战”。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,就扛着短波电台在上海各个地区到处跑,每发一次,都会换一个地方。1949年的开国大典,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那台将伟大领袖的声音扩散到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广播器,就是李强所制造。他还曾担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、新闻总署首任广播事业局局长等职务,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26年夏,李强受命筹备武器弹药,为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。新中国成立后,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,李强将中国进出口公司东柏林代表处建设成反禁运的桥头堡,通过巧妙的策略与不懈的努力,成功突破封锁,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采办了大量急需物资。这一时期的李强,不仅是“红色物流”的践行者,更是党领导下国际贸易战线的杰出领袖。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,他积极推动物流领域的发展与创新,为常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。李强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、奉献的一生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下的“红色物流”精神,铸就了时代先锋的光辉形象。
“党建”引领“物流+”,红色精神永传承。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与李强纪念馆的展示中,团队成员见证了“红色物流”精神穿越时空,成为新时代物流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。“党建”引领“物流+”,不仅是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发扬,也是传统物流模式的创新与升级。新葡的京集团8814“红色物流”实践团将继续深挖“红色物流”精神,激活物流行业红色动能,书写“党建”引领下“物流+”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。
“红色物流”实践团考察沙家浜纪念馆
“红色物流”实践团成员在李强纪念馆合影
实践团队成员参观李强纪念馆
作者:赵以珂、王玥、陈璐
编辑:刘眉
审核:马仕锦
终审:赵彤